深觀善惡,心知畏忌,畏而不犯,終吉無憂。
──《法句經》
《法句經》有四句偈很好:「深觀善惡,心知畏忌,畏而不犯,終吉無憂」,
說明了一件事:世間上,人可以什麼都不怕,甚至天不怕地不怕,但不能不怕因果,
所謂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,因果必定是很公平的。
也有人會說:
「我什麼都不怕,連死也不怕!」但是人死了之後,還是要接受因果報應的制裁,
所以對於因果,還是要有所畏懼。
佛經有謂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,
菩薩怕因,不論善因或惡因,一旦造作了,等於播下種子,
終有一天必定會結果。
而眾生不怕因,怕果,在做壞事的時候,什麼都不顧忌,
等到有一天東窗事發,鋃鐺入獄,這時懊悔就已經來不及了。
因此,儒家講修身養德,必須慎於始,最初的那一步必須很慎重;
而在佛教,學習佛法最重要者,也是教人要懂得畏懼因果。
「深觀善惡」,
深刻的去觀察善惡報應,善惡的前因後果,就能「心知畏忌」,
心中感到害怕,會有所防備。
善惡因果如影隨形,所以在人間,我們要多給人一點情義,多給人一點因緣關係,
讓生命形成善美的法則。
「畏而不犯,終吉無憂」,一旦知道因果的可怕,
就會謹言慎行,避免去傷害別人,造下惡的因果。
過去的聖賢如三皇五帝、文武周公、孔孟諸子,
雖非出身權貴世家,但由於懂得因果,知有所作為,
而能成為千古的楷模;夏桀、商紂、幽厲等暴君,
雖掌握政權,坐擁山河,但由於違背因果的善惡法則,
專制暴虐,最後逃不過因果定律的制裁,不但自己喪失性命,還遺臭萬年。
因此,
我們在說一句話、做一件事、交一個朋友之前,
都要先思考前因後果,就能趨吉避凶,不犯惡業,人生自然吉祥無憂!
引用: 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S1MEcciRCRtsnTJtYjYnaAQ-/article?mid=17163
留言列表